市级层面的标准化建设——以住建领域为例丨城市管理精细化卷

2022.10.26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8年上海全面启动第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把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应有之举。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近期,上海又启动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可观和可感的精细化管理项目,着力提高市民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迎接2022年世界城市日,展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我们将陆续推出《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丛书 城市管理精细化卷》系列文章,带您了解上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今天带大家来了解

  上海市在住建领域是如何建设标准化体系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

  标准化建设必须有统揽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考量。为此,上海于2016年1月启动了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致力于建立标准的框架体系,编制了一系列可感知、易理解、高要求的管理标准。工作小组多次赴上海各区调研,以构建精准、精细、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为目标,从城市市政公共管理、市容环卫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整合各类标准,查漏补缺,分级分类。

  2016年11月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包括了1份总报告和“10+4”专项研究报告。针对当时城市管理标准“缺、散、低、弱”的主要问题,调研报告提出了城市管理标准的编制要求:新形势下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应体现全覆盖、高水平、重流程、差别化、可感知、可评价的特点,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监督的城市管理规范;作为一套公开发布的管理规范,还要易感知、易理解,有助于引导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

  调研成果中,除总报告外,还有各条线分报告和浦东、黄浦、闵行、松江4个区的分报告,按空间维度和信息化程度对上海的城市管理标准进行分类分级。报告提出了“8+1+1”共10大类的总体框架。其中,“8”即工地管理、房屋管理、地下空间管理、市政交通设施管理、交通运行管理、城乡河道管理、城市景观空间管理、村镇管理;“1+1”即数字化管理和其他(难以归类的阶段性难题顽症)。分别按照“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四类和“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四级对管理要素和要求进行差别化配置。截至2020年,42部具体标准的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中正式发文17部(见下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海城市综合管理标准手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了详实的工作参照。以工地管理类标准为例,共编制了5本相关标准,分别为工地噪声控制、工地光污染控制、工地扬尘控制、工地渣土管理、工地周边环境影响,提出了工地噪声控制方式、时段要求、气候要求、工地光源等11项要求,用质朴简单的语言让非专业领域的市民也能迅速掌握。随着上海市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还同步加强了标准的管理和执行的监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在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开展了专业领域编制地方标准的技术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强化标准编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不断推进标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标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从标准申报、项目审核、编制进度到标准发布的全过程管理。上线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查询系统,提供标准编号、标准类型、标准状态的多维度检索。

  上海在市级层面形成的相对完整且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条线的标准体系,为实现规范、长效的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图元坚持技术创新,提供“平台+终端+数据”的智慧环卫、智慧物业城市、智慧城市管家、智慧城管、智慧园林、垃圾分类等信息化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